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錄音觀察:P20

           預計看逐字稿會碰到的困難:個案不具表達能力,家屬(哥哥)話較少,且說話音量小聲,多數溝通技巧恐難從逐字稿中看出來。
           溝通方式:個案可以比OK或揮揮手,或者治療師也有用「會比1,不會比2」來讓個案表達意見。(但治療師不會複述個案的回答,故單聽錄音或看逐字稿恐怕不一定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覺得病人難以表達意見的時候,可能更加需要同理心,因為治療師需要去猜測病人的想法,並簡化成選項/是非問句,讓個案選擇。此部分和兒童的介入非常類似,小朋友也常常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猜測、命名出孩子情緒與其產生的原因,常常是介入的第一步。

第一次(5/8)
           Good job:治療師採用的活動適合個案,透過讓個案有明確的、目標導向的任務(套圈圈)把頭自然地抬起來。
           或待改進:治療師語速較快,有時候哥哥還沒問完問題,治療師就開始說話了,且解釋時使用諸如「張力」、「閾值」、「神經傳導」等名詞,恐有使家屬聽不懂的疑慮。

第二次(5/9)
           Good job:治療師能純熟的利用活動來評估、訓練個案的忽略問題,觀察入微,且不斷隨著個案的表現做調整。
           或待改進:雖有鼓勵性的話語,但較少,從旁聽起來會覺得一直在要求病人做任務,病人中途一度都不太有回應,雖然也很可能是受傷影響注意力,但後來治療師問病人累不累,要不要休息時(體諒到病人的感受),病人回應的速度快非常多,故覺得中途鼓勵性的言語也可以再多一些。
           小插曲:錄音人員忍不住在兩個情境中說了一點點話……要一直不講話也是有點難度啊……><
(1)      其一為治療師一直重覆問個案可不可以(執行把所有圈圈套進另一根柱子中的任務),個案既沒有揮手,也一直沒比OK,眼看久久僵持不下,我就忍不住用台語說了一句「(個案可能是覺得)太多」,治療師於是就說「那不然先做一半」、「可以啦可以」,此處的「太多」可以是同理心的展現(要去猜測個案為什麼不回答),我做了,恐影響後續回應,可能不太好。
(2)      其二為我在觀察的時候發現了個案撥珠子的策略:他的眼睛並沒有看左邊,一直偷用看右邊的方式來推論左邊的顏色,此處是治療師先發現、說出來,我就順勢附和了……

第三次(5/10)
           Good job:教導哥哥如何引導病人練習,提升哥哥參與度的同時,讓哥哥更加瞭解引導的重點,回去也比較知道怎麼練習;因應個案的表現隨時做出調整(治療室人漸多後個案分心,治療師立刻拿出版子屏蔽環境,幫助個案專心)。
           或待改進:站立桌的部分未先和病人與家屬說明要站多久。

           本次錄音幾乎沒有決策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