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2018.04.23-04.27 研究助理-任務進度

時間
交辦事項
完成度
目前進度
2018.04.23
2018.04.27
文獻回顧,整理溝通技巧資訊(如何評量/言行指標/層面或向度)
N/A
本週精讀第六篇,正在讀第七篇
用收集到的向度與項目,對溝通技巧進行分類
N/A
進行了初次的分類,尚需針對分類方式做調整,並補上更細的行為指標
設計一簡單的評估工具來評估FIFE的訪談,並觀察FIFE訪談時容易發生的問題
---
用現有的評估工具試評。
參與醫倫FIFE訪談及SDM逐字稿討論
100%



下週預計進度
1.         準備文獻導讀報告的PPT
2.         調整溝通技巧的分類
3.         繼續閱讀文獻

2018.04.23-04.27 研究助理-文獻閱讀


精讀:
LUCAS: a theoretically informed instrument to assess clinical communication i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 (2012)
略讀:
True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in interdepartmental OSCE stations: Standard setting using the MAAS-Global and EduG (2018)

2018.23.16-04.27 研究助理-心得與困難


1.               一度覺得有些迷惘,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溝通的本質,那口語傳播學系或心理諮商系是不是比我們專業?在分類上,可以用解析別人的評估工具、重新排列組合的方式來做嗎?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很新,但好像缺少了理論基礎,覺得不踏實。如果是針對醫病溝通,現在不就有OSCE了嗎?
老師的看法:知識的差距可以透過閱讀來彌補,蒐集近期的研究、詳讀後,很快就能建立起對「溝通技巧的評估工具」領域的概念和現況了。老師的專長是評估工具的開發,在發展其他評估工具時也是用這個方法。且知識是不分領域的,論文發表時大家也不太會去看發表人的背景,重視的是知識的內容。如果讀了很多回顧文獻,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理論,那可能就是尚不存在一個指標性的理論或工具。發展理論不是我們這個層級的任務(通常理論的發展是由大師提出後經過一連串的修正),但老師對發展評估工具是有信心的,有信心可以將現階段使用的評估工具發展得更深、更有架構。OSCE的評估範疇很廣,且牽涉到臨床治療手法等等,老師想發展的是聚焦在溝通技巧評估的工具。
2.               要弄清楚自己到底卡在哪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你哪裡不懂?」每次討論的時候老師都會問這個問題,然後解答之外,也會幫助我釐清不懂的原因(然後一再提醒我不懂很正常,不用緊張或沮喪)。這週開始,慢慢也會在卡住的時候問自己這個問題了,對於聚焦問題是好的方法。
精神實習時,曾被劉老師分析過我的性格在工作/感情等領域容易產生哪些影響,「容易檢討自己、認為有所不足而想改進的想法,雖然能在工作上幫助你取得成就,但要記得,你其實已經很好了。」這週被老師問了「你是不是很緊張?」本來覺得還好,但仔細想想,可能心底還是緊張的吧,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突地想到大一時的研討會上,老師稱讚恭宏學長的情景:「很不錯的年輕人吧!實驗都失敗了還能笑得這麼燦爛,現在這樣的年輕人不多了。」現在看著學長姊們認真之餘,也說說笑笑的處事態度,覺得果真是要抱持著更自在愉快的心情,才能把事情做得好做得久呀。
覺得自己的景況有點像蟄伏的繭。
慢慢來,不著急,腳踏實地的成長吧。
3.               SDM跟著討論心得:
(1)      檢核表的資訊量太繁雜了。字數多,重複字詞多,容易被分散注意力,需要花費非常多心力來抓住重點。若是能從大標題去找,最好知道每種選項的例子,是更好的方向。(也許表單可以分兩部分,檢核表和手冊;檢核表盡量讓人一目瞭然,手冊再進行詳細的解說)
(2)      大學生做作業有分工的習慣,兩組的分工方式都不適於此報告的理解。分工時只看自己的那幾頁,很容易像在海底淘沙,且看不見整個治療/訪談過程的全貌。
(3)      兩位學姊的帶法不同,覺得從檢核表出發的帶法比較容易讓同學抓到概念,更能順利地完成作業,且適當的用問題引導同學們釐清概念,最後同學也會自己找到問題來提問;解釋此檢核表本來就具有主觀的成分,讓同學各自表述選答的理由,更能達到討論課的目的(一直對同學的答案進行糾正的話會有一種,為什麼只有你的解釋才通的感覺)。
(4)      同學們討論完看起來都很累且會懷疑這份作業的意義(可以理解,我在旁邊都聽得很累),我覺得此懷疑合理,但也可惜了。在我的理解裡這份檢核表的用途是幫助臨床人員檢視自己還有沒有可以進一步跟家屬解釋的地方,以達成醫病溝通、合作的理想。但是從逐字稿即可知道,訪談的時候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病人的能力,家屬在不在場、時間的限制等等,身體檢查、病歷訪談、職能簡歷、執行治療都需要時間,且這些項目經常是混雜在一起的,尤有甚者,同一時段還不一定只有一個病人。寫檢核表時,其中一項困難點就是要在許多「與共同決策無關」的訊息海洋裡掏出相關性高的珍珠。我覺得做完作業後,用討論的方式來想想在這些限制下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得更好,也作為進入實習前的提醒,或許對同學們來說會感到這份作業更有價值(但大三對臨床的想像有限也是困難點之一就是了)。
4.               FIFE跟訪心得:
(1)      場地的選擇很重要,小兒組在安靜的地方訪談,效果和所有人參與的程度就差很多。最好事先進行場地的調查。
(2)      兩組做法不同,但我覺得訪談結束後再帶著全組討論一次,一起填寫回饋表會比較好,除了可以在討論期間給予主訪者回饋,幫助主訪者了解自己溝通時的優缺點,也可以在把回饋單交給治療師前確認同學們填寫的情況。
(3)      用了兩種評分表,評估的時候會感到言行指標的重要性,才知道要觀察什麼。1~5分的Analytic global OSCE rating (AG-OSCE-R)和只分Competent/Borderline/UnacceptableLUCAS評起來是不同的感覺。無論如何,覺得事後給予回饋都是重要的,對溝通的面相比較了解後的確比較容易提出具體的建議。
(4)      有一組有藉著最後回饋的時間,依據評分表給了學妹一些意見,覺得對學妹和我而言都是不錯的學習機會。傾向在給回饋的時候先講優點或可先幫助被評者建立信心,再進一步對不足處進行檢討。另一組我也把建議寫下來了,但還沒有機會給哪。
(5)      覺得學妹訪談時的某些問題是源自於經驗不足,比如如何把一個月內的目標聚焦,去小兒實習寫過Progress Note應該就比較會問問題。
太緊張、照稿念、一直看評估表也是幾個容易出現的問題。
通常大家的傾聽和同理技巧都不錯(還是有差異),也有學妹在澄清問題上表現不錯。
(6)      有的題目一問就能看出病人對病情的接受程度,和治療師在該情況下選擇的活動(到底該不該練病人希望能動但基本上很難再更好的部分)。
(7)      覺得訪談時可以趁機介紹一下OT。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2018.04.16-04.20 研究助理-任務進度

時間
交辦事項
完成度
目前進度
2018.04.16
2018.04.20
文獻回顧,整理溝通技巧資訊(如何評量/言行指標/層面或向度)
N/A
已精讀並統整5篇論文,本週精讀3篇、查找12項評估工具
研讀澳洲Student Practice Evaluation Form-Revised Edition Package
100%

參與醫倫討論課
100%



下週預計進度
1.         嘗試整理出communication skillsdomainitem(明確的言行指標),並設計一簡單評估工具,參與FIFE訪談時試用。
2.         觀察FIFE訪談時容易發生的問題。

2018.04.16-04.20 研究助理-文獻閱讀


精讀:
1.         Assessing patient-centred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struments (2017)
à  提到十三種評估工具,重點放在patient-centredness而不是溝通技巧。
2.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 (OSCE)--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ting Scales (2016)
à  提到八項評估工具。
3.         Marrying Content and Process in Clinical Method Teaching: Enhancing the Calgary–Cambridge Guides (2003)
à  以過程(process)來分類溝通技巧。

找工具:
EPSCALE
1.          Edgcumbe DP, Silverman J, Benson J (2012) An examin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EPSCALE using factor analysis.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87: 120–124. doi: 10.1016/j.pec.2011.07.011 PMID: 21852064
2.          Silverman J, Archer J, Gillard S, Howells R, Benson J (2011) Initial evaluation of EPSCALE, a rating scale that assesses the process of explanation and planning in the medical interview.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82: 89–93. doi: 10.1016/j.pec.2010.02.022 PMID: 20338713
MCS-OSCE
3.          Fischbeck S, Mauch M, Leschnik E, Beutel ME, Laubach W (2011) Assessment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 an OSCE among first year medical students [German]. Psychotherapie, Psychosomatik, Medizinische Psychologie 61: 465–471. doi: 10.1055/s-0031-1291277 PMID: 22081465
CCAT
4.          Harasym PH, Woloschuk W, Cunning L (2008) Undesired variance due to examiner stringency/ leniency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skill scores assessed in OSCEs.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13: 617–632. PMID: 17610034
AG-OSCE-R
5.          Hodges B, McIlroy JH (2003) Analytic global OSCE ratings are sensitive to level of training. Medical Education 37: 1012–1016. PMID: 14629415
6.          Mortsiefer A, Immecke J, Rotthoff T, Karger A, Schmelzer R, Raski B, et al. (2014) Summative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s'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challenging doctor-patient encounters. Evaluation of the Düsseldorf CoMeD-OSCE.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95: 348–355. doi: 10.1016/j. pec.2014.02.009 PMID: 24637164
LCSAS
7.          Humphris GM, Kaney S (2001) The Liverpool brief assessment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making of doctors.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6: 69–80.
LUCAS
8.          Huntley CD, Salmon P, Fisher PL, Fletcher I, Young B (2012) LUCAS: A theoretically informed instrument to assess clinical communication i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s. Medical Education 46: 267–276. doi: 10.1111/j.1365-2923.2011.04162.x PMID: 22324526
LIDM-RS
9.          Thistlethwaite JE (2002) Developing an OSCE station to assess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s with patients: Issues relating to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the use of simulated patients. Education for Health 15: 170–179. PMID: 14741966
CG
10.        Van Nuland M, Van den Noortgate W, van der Vleuten C, Goedhuys J (2012) Optimizing the utility of communication OSCEs: Omit station-specific checklists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narrative feedback.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88: 106–112. doi: 10.1016/j.pec.2011.12.015 PMID: 22322068
11.        Lang F, McCord R, Harvill L, Anderson DS (2004)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using the Common Ground Instru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Family Medicine 36: 189–198. PMID: 14999576
CARE
12.        Mercer SW, Maxwell M, Heaney D, Watt GC. The consultation and relational empathy (CARE) measur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an empathy-based consultation process measure. Fam Pract 2004;21 (6):699–705.
IPS
13.        Schnabl GK, Hassard TH, Kopelow ML. The assessment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using standardised patients. Acad Med 1991;66 (9 Suppl):34–6.
PFC
14.        Reinders ME, Blankenstein AH, Knol DL, de Vet HC, van Marwijk HW. Validity aspects of the patient feedback questionnaire on consultation skills (PFC), a promising learning instru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 Patient Educ Couns 2009;76 (2):202–6
QoC
15.        Engelberg R, Downey L, Curtis JR.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about end-oflife care. J Palliat Med 2006;9 (5):1086–98.
RUCIS
16.        Iramaneerat C, Myford CM, Yudkowsky R, Lowenstein T.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ating instruments for a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of medical residents. 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 2009;14 (4):575–94.

2018.04.16-04.20 研究助理-心得與困難


一、週六的時候聽了半場的研討會,有兩點特別想記得:
1.     可以用PDA (Patient Decision Aid)來幫助做到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
比如衛教單、圖卡、APP等(覺得老師介紹到的有圖,可評分、排序的APP很棒!)讓我想到畢業典禮上AI主題的演講和英雄天團裡的杯麵,而且有輔助工具的話就不怕腦袋記一堆東西後當機了。
實習學生用的話一定就像吃了定心丸,病人看到也會覺得比較專業。
2.     講到SDM在全球各領域的研究趨勢,乃至在OT界、在台灣的研究趨勢。
薛老發現「不僅台灣,OTSDM的研究量並沒有跟上全球趨勢」,老師覺得會不會本來OT就強調client center,所以就不會特別去說我們有做SDM
我的疑慮和薛老師很像,很佩服老師能清楚地把問題問出來。
我也問了學姊「會不會OT本來就有一些與SDM相似的如MOHO ModelCOPM等模式、評估工具,因此才不注重SDM?」學姊說的確有可能,而謝老師則說這是科學和哲學的問題,我們有很多很好的哲學理念,但卻缺乏用科學的方法來說服別人、說明給別人聽。
想想,的確有些道理,不過也會讓人思考,在現今的醫療趨勢下,OT似乎已經不能再打著全人醫療的名號了。整個醫療團隊的所有環節,都已經試著朝全人、Client Center發展。
當初這個和中醫有點像的理念是OT最吸引我的點之一,當這點不再成為OT獨有的特色,我相信對病人來說是項福祉,但對OT而言,則是確定自身定位的轉折。
小玲老師上課的時候也討論過類似的議題,當時老師說「活動分析」是OT的最強飯碗,除了這個,OT的飯碗還有哪些,的確值得讓人好好思考一下。

二、週一聽了邱恩綺學姊的演講,認識到做選擇時不同的考量。
學姊博班畢業後找工作的經驗,支持了我想好好在臨床累積經驗的想法。
演講過程中,久違地也聽主任也說了很多話。在學校待得越久,越覺得即使每位老師的理念南轅北轍,甚至有衝突的地方,但大家都很認真地希望OT可以有好的發展呢。

三、本週發現,有強動機想解決問題時,閱讀的效率就高,精神就比較不容易發散。

1.         這次讀回顧文獻,沒有像大二那樣難以下嚥了,不過文中討論到很多適用性的考量,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吃力。
2.         “This again underlines the complexity of patient centredness, which may hamper its straightforward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每次看到這種句子我就想舉手附和,對呀,這麼複雜的概念,真的有辦法好好切割來研究嗎?à「但是不能沒有,所以慢慢做,慢慢把拼圖拼起來」
3.         整理的時候抓錯重點了,應該整理communication skills但整理成patient centredness。抱著想解決「到底什麼是communication skills?」問題的決心,快速進入下一篇paper找答案。
4.         前半部讀得很慢,發現重點錯了以後突然可以很專心地找最想知道的答案。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