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2018.04.09-04.13 研究助理-文獻閱讀


精讀:
1.         Medical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clinical education: Results from a cohort study (2017)
不是研究主題,但想筆記的小收穫:
l   整理的途中發現裡面評估的重點跟MOHO很像,一查發現之前也有學姊有類似的想法,學姊還認真的寫了MOHOFIFE、和PRO的比較,只能說老師提出讓大家經營部落格真好,有種德不孤必有鄰的感覺(?):http://littlegreenivy.blogspot.tw/2009/12/blog-post_02.html
l   這篇是一所德國的醫學教育機構,藉由協助另一研究(比較荷蘭和德國的醫學教育)收集資料的機會,探討了自已國家培養出來的醫學生之溝通能力在大四的時候和大六時候的差異性。發現大六的時候臨床推理表現進步了,學生比較會問一些有助於鑑別診斷和症狀相關的問題,也比較會控制時間,但一些和建立醫病關係有關的表現,比如傾聽、同理心、以病人為中心等等的分數反而變低了。
l   作者檢討,大六實習時太繁重的臨床的學習任務可能是造成同理心等能力下降的原因,荷蘭則比較沒有這樣的情形,所以作者提出或可檢討德國自身的課程安排與老師的授課方式。(看到cognition overload頓時感到被同理……)(覺得這個檢討有點令人感動,系上之前也會像這樣檢討自己呢)
l   作者也發現跟荷蘭比,德國學生傾向做更多檢查來確立診斷(其他研究指出,多餘的檢查可能對個案造成傷害,也浪費醫療資源)
2.         Assessing physiotherapists'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promoting patient autonomy for self-manage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evaluation in rehabilitation tool (2018)
不是研究主題,但想筆記的小收穫:
l   「前人用HCCQ來評量,但缺少細項,不知道哪個能力最重要。後來又有人試著用每個細項(策略)出現的頻率來評量,但這有盲點,畢竟各個細項的特性不同,不好用出現時間的長短來區分,比如一直不斷在同理個案,個案可能覺得同理不真誠。」
à小心結:有些情況和能力很難切割,臨床上又充滿了突發和非預期的情況,感覺很容易就會造成「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狀況……

略讀:
1.         Assessing patient-centred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struments (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