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寫得多了,顯得絮絮滔滔,但放在腦袋的小角落任它被忘記又顯得可惜了,還是姑且都記下。
1.
適合成長的工作環境:
覺得能以此作為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很是幸運。從拿到研究助理的工作/成長須知開始,就能感受到老師對團隊的用心和關心,身為一位資深的「問題兒童」,能有人重視你的疑惑,願意花時間和你釐清,著實令人感動。
雖然和同辦公室的學長姐們相處的時間還不長,但每次有疑問請教他們時,也都能感受到學長姊的親切和耐心,偶爾被關心、偶爾的歡聲笑語,都讓人覺得在這裡上班是舒服的。
聽到別的研究生來討論研究上的問題時,總讓我想起之前的研討會上,老師對學長的評價:「很不錯的年輕人對吧,實驗結果不如預期還能笑得這麼開心。」那次研討會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這段插曲了。進到這間辦公室後更是覺得,沒錯,做事謹慎認真外,能用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問題、身邊有一樣細心又樂觀的夥伴一起工作學習,是在茫茫學海中探尋還能樂此不疲的關鍵了吧。(趕快趁傳說中的神鵰俠侶出國前沐浴一下二位的春風。)
其他讀論文、討論、統整、部落格的撰寫、英文課、文獻導讀、醫倫、修影片等小雜務……在在都讓人覺得能在工作中持續成長。
此次做文獻回顧時的目標很明確,而且是被聘僱的,基於一個處女座的責任心,我覺得比當學生時做自己的事還要不敢鬆懈。不懂的時候有人可以問,做對的時候會被肯定,真的是非常理想的學習環境。很久沒有這麼密集地閱讀paper了,一開始都要聽到腦袋零件生鏽的摩擦聲了,現已讀完兩篇,第三篇進入以前最怕的回顧型文獻,誠摯地希望可以越來越上手。
看到要撰寫部落格的工作項目覺得很驚喜,以前找醫倫作業的時候找到過學長的部落格,當時一邊感謝有簡潔明瞭的中文整理,一邊想著學長姐們真是辛勤,現在才曉得原來是老師帶領團隊的方式。我一直都喜歡寫東西來幫助思考、紀錄想法,過去時不時也會把寫下的東西放上社群軟體或部落格,一直覺得沒有好好統整、持之以恆地經營部落格很可惜,想趕緊趁這次工作的機會,養成寫部落格的習慣。
得知有英文課時的心情就是:「居然還有英文課!老師提攜後進的心真的是很令人感動啊!」Lynn的工作主要是幫助學長姐們的英文寫作,恰好有個空檔大家都沒空去上課,我就臨時獲得體驗的機會了。好久沒有全英文的跟人聊天了,喜歡這種可以把會的能力好好使用的感覺。跟Lynn聊了關於交換和找工作時的疑慮,覺得很被鼓勵,跟Sam說得一樣,Why not give it a try,只要知道自己在幹嘛,做的時候好好做,就可以了吧。
旁聽文獻導讀課之問題:
(一)
老師:「臨床上是難以看到成效的,也難以確定成效是自己的。」
提問:「EBOT時讀到了許多療效實驗。而且某些情況下我能很確信我幫助到了個案。比如:環境改造與輔具建議、職業重建、家長的教養技巧諮詢……等等,個案或家屬真的能因為我的關係有所收穫呀(而且面對個案的當下他很直接的情緒表現對我而言也是重要的)。」
è 老師澄清:該句話本來就不概括所有情況,的確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看到立即的成效,但也要考量這個成效是不是長期的。比如輔具或環境改造,病人回去以後是否還有使用/執行都是問號。此外也可以思考提供這項服務的是不是非你不可、成效是不是你造成的,你有多少專業性、容不容易被取代。
(二)
老師:「即使是很好的研究設計、跑出了顯著差異,因為前提有限等因素影響也不一定能確定療效,或也不知道差異有沒有意義。」
提問:「臨床和研究都難以明確地知道行為的影響力,更遑論臨床和研究的設計常有差距,那麼老師覺得研究更吸引人的地方?怎樣彌補這樣的差距?」
è 下次的課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嘗試用方法學去克服)。
(三)
學妹的提問,讓我一直聯想到大專生計畫的經驗,有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感覺,大專生時直接參與的經驗雖然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有點累有點掙扎,但從文獻檢索、收案、跑統計、解釋結果都有了初步的經驗,面對學妹的問題,讓我覺得這樣的經驗真的是深刻的學習方式啊,雖然有點痛但還蠻適合自己的。
修改SDM(醫病共享決策模式)影片時:
(一)發現重點步驟看似一SOP流程,但即使是示範影片的理想狀況下,順序仍常有異動,或甚被跳過。
例如:詢問病人想法與提供病人建議常是交錯進行的;病人對目標沒有意見,則無需調整目標。
è 臨床本來就多變化。
(二)回想自己實習時的情境,會發現在病人的專心程度、理解能力、整體流程所需時間上都較難與影片相符。
è 可能的解決方法:分成多次進行、邊評估時邊講解。
è 又想到的問題:病人失語,家屬只有第一次評估時在場……
(三)想到盧鴻毅老師上的課(忘記課名是醫病關係or衛教宣導),內容同樣重視溝通,但強調的重點相當不同,比如:用紅綠燈等方式來講解糖化血色素指標;用卡拉OK、噓寒問暖等方式建立關係等等。
雖是執行時的細節,但由於老師是公衛與傳播背景,很仔細的考量到了醫療資訊的簡化與病人的接受度,我覺得相當有趣且貼近臨床,值得思考。
(四)也想到王明鉅院長推廣《翻轉醫療》時的演講,同樣提到如何吸引民眾參與健康議題(健檢送芥子油等)。
2.
認識清楚了,做出好決定,而不是猜
老師很強調要把不懂的弄懂,除了工作的部分,還有臨床與研究的特性等等。
從大一開始參加學術研討會,大二開始做了大專生計畫,我之前暫且覺得認識研究、知道研究人員在做什麼了。
但我仍然覺得這份工作是個好投資。每位老師的研究方法都不同,除了可以了解一下熱愛研究的謝老師的方法外,現在我能/需要自己做決定的地方很少,可以專心地把精神放在讀文獻和了解整個研究流程上。加以,身邊有許多厲害的老師和學長姐們,大家不一定完全認同彼此,但仍可以一起工作、相互交流,是個能充分發展獨立思考的地方。
之前找工作的時候,總覺得四、五年規劃什麼的真是折煞人,現在比較不焦慮了,感覺對自己比較有信心,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去向的。
一次次的釐清,我現在逐漸覺得,研究和臨床,和世間很多事物一樣,都是一種信仰,最後就單看你喜歡什麼、相信什麼、做什麼事覺得開心自在,而且也不需要把兩邊分得那麼開。
總是想到一些歌詞,覺得自己有點貪心,但有些事如果沒做,應該會可惜一輩子。
「我從不怕愛錯只怕沒愛過。」
「假如把犯得起的錯,能錯的都錯過。」
喜歡什麼,就去試試吧,想愛就愛,感覺對什麼都無愛才比較可怕。
沒來當過謝老師的研究助理感覺有點可惜,沒有以職能治療師的身分在臨床翻滾過、不知道自己的Plato在哪一定也很可惜。總之,我一年內都會好好把握在這裡學習成長的機會的,感謝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