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2018.04.16-04.20 研究助理-心得與困難


一、週六的時候聽了半場的研討會,有兩點特別想記得:
1.     可以用PDA (Patient Decision Aid)來幫助做到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
比如衛教單、圖卡、APP等(覺得老師介紹到的有圖,可評分、排序的APP很棒!)讓我想到畢業典禮上AI主題的演講和英雄天團裡的杯麵,而且有輔助工具的話就不怕腦袋記一堆東西後當機了。
實習學生用的話一定就像吃了定心丸,病人看到也會覺得比較專業。
2.     講到SDM在全球各領域的研究趨勢,乃至在OT界、在台灣的研究趨勢。
薛老發現「不僅台灣,OTSDM的研究量並沒有跟上全球趨勢」,老師覺得會不會本來OT就強調client center,所以就不會特別去說我們有做SDM
我的疑慮和薛老師很像,很佩服老師能清楚地把問題問出來。
我也問了學姊「會不會OT本來就有一些與SDM相似的如MOHO ModelCOPM等模式、評估工具,因此才不注重SDM?」學姊說的確有可能,而謝老師則說這是科學和哲學的問題,我們有很多很好的哲學理念,但卻缺乏用科學的方法來說服別人、說明給別人聽。
想想,的確有些道理,不過也會讓人思考,在現今的醫療趨勢下,OT似乎已經不能再打著全人醫療的名號了。整個醫療團隊的所有環節,都已經試著朝全人、Client Center發展。
當初這個和中醫有點像的理念是OT最吸引我的點之一,當這點不再成為OT獨有的特色,我相信對病人來說是項福祉,但對OT而言,則是確定自身定位的轉折。
小玲老師上課的時候也討論過類似的議題,當時老師說「活動分析」是OT的最強飯碗,除了這個,OT的飯碗還有哪些,的確值得讓人好好思考一下。

二、週一聽了邱恩綺學姊的演講,認識到做選擇時不同的考量。
學姊博班畢業後找工作的經驗,支持了我想好好在臨床累積經驗的想法。
演講過程中,久違地也聽主任也說了很多話。在學校待得越久,越覺得即使每位老師的理念南轅北轍,甚至有衝突的地方,但大家都很認真地希望OT可以有好的發展呢。

三、本週發現,有強動機想解決問題時,閱讀的效率就高,精神就比較不容易發散。

1.         這次讀回顧文獻,沒有像大二那樣難以下嚥了,不過文中討論到很多適用性的考量,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吃力。
2.         “This again underlines the complexity of patient centredness, which may hamper its straightforward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每次看到這種句子我就想舉手附和,對呀,這麼複雜的概念,真的有辦法好好切割來研究嗎?à「但是不能沒有,所以慢慢做,慢慢把拼圖拼起來」
3.         整理的時候抓錯重點了,應該整理communication skills但整理成patient centredness。抱著想解決「到底什麼是communication skills?」問題的決心,快速進入下一篇paper找答案。
4.         前半部讀得很慢,發現重點錯了以後突然可以很專心地找最想知道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