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翻轉教學/翻轉教室

回覆老師的blog一起來「翻轉教學」!?

一、持續學習
對於老師持續學習、思考要如何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帶領團隊成長的用心,覺得有些感動。
這個議題也讓一直以來都對教育感興趣的我,又對未來多了幾分想像,有點高興目前走的這條路一直走下去的話,是能和教育有所交集的。
如果未來也有機會當老師,或即使不是老師,我覺得謝老師這種持續學習、對學習/進步抱持熱情、且致力於學以致用的精神都相當值得效法。

二、芬蘭經驗
「以學生為中心」、「如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自主學習」、「個別化教學」、「上課時老師少說話//以討論/釐清問題為主」、「追蹤個別學習進度」、「準備基本/進階知識之教材供學生自行學習」
看完老師對翻轉教學核心概念的介紹,我才發現自己在芬蘭接受的上課方式,應該就屬於一種「翻轉教學」。

當時的上課方式就真的是老師在第一堂課介紹課程網內容,告訴大家課程目標、要去哪裡借用相關的書籍、去哪個網站看影片、有哪些作業,接下來就會有好多堂課,是教室開著、老師會坐在教室裡,但學生不一定要進教室上課。各小組可以決定要不要到教室裡討論、寫作業,還是要自己約在別的地方討論,需要問老師問題時再到教室詢問。

老師教學的時間真的很少,我和組員們大多數時候都是靠著書籍和相互討論來完成作業的,我覺得自己收穫來源不像是老師,更像是從每個人的腦袋(當然大家都需要先行讀書),可一旦需要老師的幫助,老師也都能提供關鍵而恰到好處的建議(或是給我們信心說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我覺得自己從這樣的教學方式裡受益最多的一點,就是感受到自學還有和同儕們討論的力量,對於要執業這件事更有信心,不會害怕自己上完課考完試就忘了,因為知道該用什麼管道解決問題、知道不會的話可以和其他人共同討論/一起尋找答案。

但凡事都有好有壞,芬蘭的同學們則覺得學得有點不紮實,反而想知道更多學理的部分。

很高興我兩種都體會到了。

三、延伸討論
為了瞭解更多,簡單查了一下關於翻轉教學的資訊,用快轉看完:三分鐘說翻轉-葉丙成老師分享

茲紀錄一下重點與收穫,並結合老師的部落格做思考:

1.       如何定義翻轉教室
l   廣義:把過去由老師負責的工作轉交給學生,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時,由學生來查找資料、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由老師提供資訊與解答。
l   狹義:時空間的翻轉,比如從過去的「在學校上課,回家寫作業」,變成「回家看影片學習,到學校寫作業討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翻轉了。
à依此定義,我們現在想試著做的應屬廣義的翻轉。

2.       如何深化師生投入翻轉教室的動機
l   老師:參與「共備/共同備課」的社群與夥伴,互相支援、討論、分享經驗。
l   學生:由老師提供深刻的論述,花時間和學生說明何謂翻轉教室、為何和別人採用不同的教法、這樣的教法能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擁有這些能力對學生有哪些好處,讓學生願意接受。
à不知道老師有沒有這樣可以共備的社群可以參與呢?此外由此點看來,或許老師可以再跟大家說明一下翻轉的用意?

3.       執行翻轉教室的忌諱
l   翻轉成功與否,學生願不願意配合是重要的關鍵,老師需真的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事情,如以下有些容易讓學生反彈的事須盡力避免:
(1)      「勿前一天才給影片/自學任務」:如果學生當晚還有其他事情,恐怕就不用睡了。
(2)      「勿翻半套」:真正的翻轉是”Lecture at home, homework in class.”然而許多華語世界的老師對翻轉的想像是”Lecture at home, homework at home.”,變成學生在家要做兩倍的事情,是以學生容易對翻轉反感。
(3)      「若影片/教材只能夠翻轉半學期,絕對不要放在下半學期」:否則學生在學期中還要重新適應全新的教學模式,容易對翻轉反感。
à這段建議似乎沒有非常合用老師目前的作法,但「學生願不願意配合是重要的關鍵」、「真的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小心勿讓學生覺得翻轉只是增加負擔」,仍是值得參考的建議。(老師這樣廣徵回饋應該也是一種為了解學生角度付出的努力)

4.       學生能因翻轉學到的能力
l   自學的能力:新的技術與知識推陳出新,離開了學校後終究要靠自己才有競爭力。
l   軟實力:諸如有很好的想法時如何說服別人;到了一個新的職場,如何快速地讓大家認識你、喜歡你、進而幫助你;如何幫自己找資源。
à自學能力是最直接的差異,也是在芬蘭交換後讓我感受最深的;軟實力的例子可能需要有小組討論的環節才會有比較多練習的機會,比如學長建議組成的小團體。(不過換個角度想,對身在職場中的我們而言,每天都是練習的機會就是了)

5.       「翻轉」不是強調的重點了
葉老師提到,現在台灣的翻轉教育呈現一個百花爭鳴、各自美麗的狀態。並沒有一定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當老師們持續努力發展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就已經相當符合當初推動翻轉教學的目的了。
à這段肯定了每位嘗試改變的老師所付出的努力。

6.       老師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功
能判定的不是家長或學生,而是老師本身。老師須知道自身教學的價值與理念、明白自己想追求什麼、自己想教出來的學生是什麼樣子。
à其實聽這段的時候我想到,之前老師提過,怡靜學姊和恭宏學長好像成長到超出老師預期的樣子了。也就是說老師心中應該是有一個明確的他希望我們長成的樣子的,至於我們自己想在老師的幫助下長成什麼樣子,或許是可以用Shared Decision Making討論出個雛型的。(突然深刻感到SDM非常仰賴溝通技巧和關係建立)

7.       總結
(1)  我覺得這樣的新作法很不錯,相較目前的形式,設定未來半年的學習目標、按時檢視學習成果可以幫助我更知道自己身在地圖的何處、腳踏實地的成長。
(2)  如果大家能更清楚老師推動翻轉教學的目的、更詳細的執行方式,以及從中能培養的能力,配合的情形可能會更理想。
(3)  除了老師清楚想教出的學生是什麼樣子,我們也需要知道老師想讓我們長成怎麼樣子,並想想自己希望變成什麼樣子(SDM的先備條件)。

2 則留言:

  1. 我覺得討論這個主題要回到問題的核心—教學。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可預期的、老師期待的改變(進步、能力增加),而非其它的(像是老師的成就感、老師的理念傳達、學生因改變的心情愉悅、學生的挫折忍受度提升等)。因此方法立意再好、老師付出再多真心、學生配合度與積極度再高,若無法讓學生真正吸納老師欲傳達的目標的話,終究不能說是成功的教學。這概念其實和治療很像。

    我的看法比較偏向結果論—能否讓學生學到你希望他們學的內容。這也就是傳統填鴨教學大量練習能歷久不衰的原因—能讓半數以上的學生得到符合期望的能力。

    回歸問題來看,應先想好研究室採納翻轉教學的目的(真實的教學目標)為何?如果核心目的是函恩文中所提到的第四點(翻轉教學的特性)那些向度的話,那採用(改用)翻轉教學的模式比較有意義。否則真的會像文中提到的,學生在過程中出現抗拒、被動配合的心理,老師也因用心不被接受而感到挫折怨懟。

    最後,覺得謝老師加入共享決策的原意很好,但目前尚未凸顯其特色。我認知的共享決策前段的步驟應為『訊息提供者提供複數選項、並告知各選項之利弊難易,讓討論與做決策時能有具體的概念、在充分理解機會成本後做出雙方皆能接受的共識決議』。若能給定學習選項、說明各選項的長短程目標、不同選項可能帶來的預期效益意義等,以類似選修選課的方式進行,那麼一開始可預期老師在規劃課程時會非常累,但一旦輪轉建立制度後,未來用相同模式帶領就會輕鬆很多,師生的摩擦與歧見降低、且雙方都能往共同預設的目標精進、也避免學生忐忑揣摩上意、老師也無法掌控學生狀況/進度的情況。

    沒有完美的教學模式,也沒有一種模式可以適用於所有的教學內容。我覺得比較適切的做法應該是先決定想要教的(能力、知識、態度觀念),再依專業特性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模式來授課。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譽謙的回覆!

      我也覺得教學/知識的傳遞很是重要,文章裡的「想教出來的學生是什麼樣子」我想除了那些軟實力,同時也包含了知識/技能吸收的部分。

      我想傳統填鴨式教學的確能呈現出一些結果(至少考試的時候會寫、知道考點);不過這樣的教法同時也一直存在一些疑慮,比如到底學生們學完(或背完)後能記得多久、出了校門不再有人餵食知識的時候,還有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且通常畢業後遇到的問題比考卷上的題目困難多了);它的歷久不衰,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習慣用考試來衡量學習成果,而填鴨式的教法直接教了我們如何面對考試,所以很容易被採用。

      我也覺得老師可以再跟大家說明一下採用翻轉教學的目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的部分),讓大家更知道可以怎麼配合,深化動機。

      我也認為老師的文章裡還有很多細節沒有被談及,需要在共享決策前提供更多資訊或引導式的問題來幫助我們進入狀況。

      感謝你點出討論時應該具備的要素~「給定學習選項、說明各選項的長短程目標、不同選項可能帶來的預期效益意義等」、「先決定想要教的(能力、知識、態度觀念)」,以利大家討論的時候注意有沒有出現,沒有的話主動提出來詢問。

      刪除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