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2018.11.16 (五) 研究助理-定期會議

一、上肢解剖研究:文獻搜尋之重點定調

1.     暫時定調:翻轉教學應用於上肢解剖教學的成效探討

2.     搜尋方向:
(1)   目前解剖教學常見的教學內容/模式(framework)/理論(theory/model) à若有理論最好,若無,我們仍可自行將內容/模式做分類整理ex.軟硬體、2D3D……(和貞伃分著看)
(2)   翻轉教學的原則(找完先傳給大家閱讀參看)

3.     討論:
(1)   教的內容:骨折、韌帶受損、神經受損、合併/複雜性損傷……
(2)   教的模式:翻轉教學?其原則?
(3)   務必將教學研究計畫分開考量。研究之審查重點為架構與理論清不清楚、研究設計好不好,不會管實用性。
(4)   前期的討論:教學內容涵蓋解剖知識、疾病傷害、介入方式,或許屬於一種problem/disease/symptom/injury-based/orientated的方式?àproblem-based應該不是我們著重的點。

4.     目前常見的成效驗證方法:
(1)   分成兩班,一組實驗,一組對照(學生數要夠多)
(2)   分成兩個年度,和之前的學年度做比較(學生不同)
(3)   同一班的學生前後測,用不同的題目,再將分數標準化
(4)   同一班的學生,只翻半學年,一半用翻轉教學,一半用傳統教法

5.     黃老師舉例不同的教法:(以flexor tendon injury的病人為例)
(1)   20年前:時間有限,只教OT如何介入,其他的基礎由其他課負責
(2)   原作法:
a.     教:基本解剖知識à手術如何做àOT如何介入
b.     考:簡答或選擇(未來的研究內容之一)
(3)   翻轉:學生先把解剖、手術的部分自行吸收,做統整作業或報告,再於課堂教OT如何介入

二、面試結果檢討

1.     面對考試結果,須了解到:
(1)   考試是相對的。已經算表現不錯了,但有更厲害的競爭者。
(2)   自己有哪些答得不夠好的地方。差異主要在第一部分的文獻閱讀與回答。(若將當天受試者的表現分為三個等級,我的表現是第二級)

2.     關於緊張:
  老師表示對我們的緊張感到不解,因為滿場都是認識的老師們了,應該無須緊張的,但我好像有點話都說不出來的樣子。相較之下,有些人即便面對滿座不認識的教授,還是可以侃侃而談。

  其實我覺得自己當天的心情應該已經比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還要更不緊張了哈哈。然而一來可能仍舊屬於容易緊張的人,二來當時看文章只著重在重點,回答的時候也是感覺自己有回答到就停止了,沒有再多加闡述,結束後才發現只有兩題,占分如此之重,應該要多說點的(但當時也覺得還沒有整理清楚/沒有太大把握的內容就先不要講,看來是太過謹慎了些 :P

  總之,自己面試的經驗不多,也算是賺得一次經驗(有點貴),然後知道有很多厲害的人,以及因為和Lynn練習的緣故學到了一點快速瀏覽時抓重點的小技巧。

3.     下一步:
  所以下一步棋要怎麼下呢?

  當然滑了鐵爐後也就會再重新考慮一次下一步,最直接簡單的想法就是乖乖準備筆試,但是光陰誠可貴,加上一些些冒險犯難、想跳出舒適圈的心情,因此我也考慮了下是不是要報考不只一間的筆試,以及既然要做研究走學術,是不是也可以選其他的領域來做結合。

  當然這裡環境的引力依舊在,而且要再選定一個目標去打聽、下決定的確不容易,暫且先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情,好好準備筆試吧。

4.     老師的建議:
(1)   是否越做越有樂趣?或至少不排斥。
(2)   是否功力有越來越提升?
兩者加成,應該是一個良性循環,會越來越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