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一向認為自己算是一個善於傾聽、懂得同理、不愛生氣的人。
我現在的工作內容,是與溝通有關的研究,而溝通技巧的組成中,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是「傾聽」。
一直覺得,傾聽於我而言並不是太困難的技巧。在過往的經驗中,無論是熟的朋友、不熟的朋友、病人或家屬,通常只要對方願意傾訴,我都有相當的自信,能做一位好的傾聽者。
直到這次選舉我才發現,傾聽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我不愛生氣,但在整個選舉期間,卻多次感到義憤填膺、委屈難過;我以為自己善於傾聽和同理,但看到不同立場的人,振振有詞地講述他所認為的正義時,我要嘛極想摀起耳朵,要嘛必須費勁忍耐,才不致無禮地辯駁;而當我好不容易,在鍵盤的背後緩和情緒、嘗試用委婉的語言溝通時,竟又莫名地感到委屈,心裡好像有個人在吶喊,「為什麼只有你可以理直氣壯!」或者「你怎麼可以這麼說!」
好難,真的好難,難到讓人想放棄溝通。「反正講了也沒用」、「他根本就不想溝通」,很容易就能有一百種放棄的理由,讓我躲回同溫層,討個擁抱、撫平傷口。
但轉念又想,對我都這麼難了,對他來說也一樣吧!
我的正義在他耳裡,恐怕也一樣荒誕無稽、一樣怪力亂神,一樣讓人聽不下去。
如果我都無法靜下來好好地傾聽他,又怎麼能期待他來傾聽我?
而我都要花多麼大的力氣才能做到同理與傾聽,又怎麼能因為他不做,就感到不平衡呢?
還是覺得溝通很累人,現在也還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好好對話。但是我想,傾聽應該是所有溝通的第一步吧。
在對方願意聽我說、我有足夠的智慧去好好說之前,我可以先練習聽和同理;練習抦除掉對特定議題惱怒的情緒;練習去看是什麼驅使對方說這些話,或許是信念、認同,也或許是恐懼、誤解,或許就算看懂了也無法撼動,但我想,只有當一個人被傾聽,他的心才會開始柔軟,雙方的關係才有機會建立,建立了關係,才有機會溝通。
我情願去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是想被傾聽、可以溝通的,而溝通不一定是為了改變誰的想法,只是至少至少,希望能減少仇恨罷了。
我愛我腳下的這塊土地,她是這麼地小巧美麗,用來裝一絲的仇恨和悲傷都讓我覺得可惜。
祝願大家越來越愛彼此,祝願台灣越來越好,祝願終有一天,當我說「我愛我的國家」時,胸口沒有不捨,眼角沒有心疼,可以更純然地,為身為台灣人為榮。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
-
時間 交辦事項 完成事項 / 目前進度 2018.09.10 │ 2018.09.14 溝通技巧 :文獻回顧、工具 / 向度 / 項目整理、分類 - 加入老師的建議,將現有版本之部分項目拆解得更細 ...
-
彭明輝 1.研究不等於發表論文 2. 周延而可靠的答案 周延:學術界重要的觀點都考慮過,經得起別人的質疑 可靠:每一步都是可靠的(方法學、推論、證據.......) 最佳的解決方案 該考慮的問題、要素,都考慮到了 沒考慮到的說得出為什麼...
-
真的很感謝學校能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出國交換。從大一聽到有這樣的交換機會,申請這項交換計畫就一直是我的目標,實際來到芬蘭、歐洲走一遭後,我不僅感到圓了一個夢,得到的收穫亦比想像中要多得多。 總的來說,我覺得來交換最大的收穫,是變得更有自信,以及認識到世界之大,充滿了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