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2018.10.01 -10.05 研究助理-心得與困難 W26


本週除了任務,另一項值得一提是完成了自傳的修改。(感謝老師的幫忙!)

同時,本週也正巧看到許多報導 台灣學術優勢 的文章。此前僅聽過老師和學長姊的分析,頂多上Lynn英文的時候曾看過類似的文章,如今有多篇報導、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都選擇以台灣為發展學術生涯的舞台,覺得很值得記錄,當中許多觀點(如美國研究者的困境、台灣和其他國家的學術環境差異等)對我而言是相當新且有意思的概念:


「但他強調,身為科學家,親情召喚只是最後的推力,願意回台,是相信台灣的研究環境並不輸美國。」



「學界可以單純學術,我可以專心做我有興趣的主題,只要做得夠好,還是能夠申請到經費,不必擔心有天潮流改變,被迫中斷想做的內容。」

「在美國,老師雇用博士生,是要替學生出學費和生活費的,而美國博士學費非常貴,換句話說,老師得要申請到高額經費,才養得起學生。

在台灣、尤其台大,經費比較容易拿到,一來台大畢竟是台灣高教龍頭,資源比較多;二來在台灣,老師並不用幫學生付學費,給研究生的費用相比美國也低很多;三是台大前 13 程度的優秀學生,實力完全不輸美國一線大學學生。

而老師能收到多少與多好的學生,對於研究事關重大。

由於學生有各自想做的題目,假設我的實驗室有六位學生,就有六個不同研究主題。而資訊科技的突破性發展,往往是跨域碰撞的結果,比起一個人做研究,能看到與達成的,絕對更多也更快。」

「在美國,如果老師不能申請到高額經費,就聘不起好學生,或只能請得起一、兩位學生,甚至得退到二線大學,也就不能自由地做想做的研究,這樣一來,不就失去做教職的最大意義?」

3.         台灣精英為何要回家

 英文課 

是關於spoken-word poem,蠻酷的,用朗讀詩的方式把自己的觀點演繹出來。

Lynn說之所以會成為must-see之一,是因為他不向一般常見的演講方式,更像一場表演。

不過我們都覺得作者的語速太快、肢體語言太多了有點干擾視聽上的專心度。

順著poem的主題和Lynn聊到了創作,碰巧今天帶的是自己的筆電,就和Lynn分享了一點點過去被收進校刊的圖文詩作。

有點久沒有想起那時候的自己了,分享起來有點令人害臊,但能記起充滿詩意與創造力的自己,還是挺令人開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