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人員:謝老師、怡晴學姊、函恩
會議記錄:函恩自己的小記錄
未來會議時間:每週二下午13:30
交辦任務:
1.
建立相關文獻的Endnote
library,並將文獻做歸類(ex.同理心、評估工具、理論……)
2.
與學姊互通手邊的資訊(分類架構、整理、閱讀的論文)
3.
查找論文(溝通技巧評估、溝通流程評估、同理心評估)或可與學姊分工閱讀
PPT內容檢討:
1.
呈現常見問題時,應讓人看得出該細項出自何項分類,看得出整體架構,才不顯得零碎
2.
投影片製作時應避免讓人混淆,常見問題細項的標題應更完整、涵蓋可改善之處,讓人一看就知道該頁的重點
3.
分享共同經驗幾乎沒有出現:但這點本來就是我們自己想到的,目前整理到的溝通技巧評估工具中並沒有這個項目,也許刪除?或者再看更多與同理心、建立關係相關的paper?
(1)
是否出自paper中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講不講得出道理:「為什麼分享共同經驗可以協助建立關係?」若講得出來,那就有保留的空間
(2)
若是沒有做到,那就寫沒有做到吧
4.
提常見問題時,就只提問題(簡單描述問題),不須講道理(為什麼這個項目重要),該項目的重要性應擺在更前面的內容介紹
5.
Top-down的呈現方式:先呈現重點,再描述細節
6.
有的治療師同理個案的情緒,在做簡單的認知測驗前,先說:「你可能會覺得感覺怎麼這麼簡單也要問我」,按我們的標準,有這麼做是較好的表現,但說不定有些個案需要更簡單的指令?多講了這些話反而是種干擾?還是這種不在我們的收案範圍內?
取向不能跑來跑去,目前的重點是臨床的溝通,不是個案需要什麼樣的指令
7.
清楚的語言:語意不清可以是一種例子,能再找找還有沒有其他常見的例子,比如治療師覺得溝通沒有問題,但病人聽不懂;治療師的專業術語讓病人不了解等等(*個案能懂的語言)
8.
主題與架構明確:較難呈現,可以條列問題,比如欠缺明確的開場(討論議題)、主題跳躍、沒有回去原議題等
9.
確認對方的理解正確:可以呈現議題結束的模式
10. 整理好例子的價值?
用在前面具體說明如何達成。
11. 同理心的查找重點?
從評估工具著手,看看有那些理論架構與題目。
*目前對同理心的評量很簡略。
*同理心自己就能上個兩堂課了。
心境討論:
1.
溝通之重要性:重要但缺乏學理,未來教學潛力大。
2.
疑慮:
² 覺得自己經驗不足,難以理服人?
² 在找常見問題的時候,找到的都不是大問題,不太有老師所謂「打動人心」的效果?
3.
解惑:
² 臨床時,對於溝通的概念時常是模糊不具體的,可能也無心力、沒想到要將其樣貌摸清,故將溝通的概念釐清,已是重要的成果。
² 對溝通的剖析、建立其分類架構,即是打動人心之處。
² 臨床工作者看到的時候,若能感到「對耶!這個我好像沒有做到!」也可能被觸動、覺得有幫助。
² 要對自己更有信心!
4.
和辦公室的學姊聊了下此主題,赫然從某些點得到啟發,發現若將成果之用途,從「找出臨床常見的溝通問題」轉換為「提升溝通技巧的途徑」就合理多了!
老師大概本來就是專注在後者吧!只是我在製作PPT、找常見問題的過程中,時常覺得發生的都是小問題,讓我糾錯糾得很彆扭,因為感到治療師們大多已做得「足夠好了」。
而在治療師「已經做得足夠好」的基礎上,賦予一些他可能沒想過的概念、分享別人的作法,讓想要增進溝通效能者有「啊!對耶!還能這麼做!」的感覺,更能說服我,更能讓我自信地分享做出的成果!
而且,在整理例子的過程中,的確也有些例子,能看出層次,看出同樣一件事,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比如直接用「這樣理解嗎?」來確認病人的理解,或是俏皮地說「那我來考考你喔,輪椅要擺在哪邊?」用反問一邊確認病人理解,也同時幫病人複習重點。這樣的層次,讓內容不僅只是有沒有做到,還提供了不同的做法,讓想嘗試的人能有所選擇,更加有利於題成溝通技巧之目的的達成,或也更能讓人有「此內容能對我有所幫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