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工作量和多樣性飛速成長的一週。
SDM收案
第一次邀請病人參加研究以及錄第一次會談的內容。
總覺得有點難跳脫自己在給臨床人員添麻煩的感受。
聽到老師與病人的討論,深感佩服:
依照受傷的腦區分析並說明病人的表現;分析整個情況給病人家屬了解,幫助心理建設;衛教、確立目標……實習的時候聽過一兩次老師的初評就要自己上場了,現在因為要收案,有機會聽到不同老師的訪談風格、面對不同病人的討論方式、一邊評估一邊蒐集病史/同時評動作、ADL、認知等項目……可以用學生的心態,保有對臨床的好奇,並用研究助理的眼鏡,更有系統地分析整場對談,大約是這這個任務在讓我對打擾別人感到抱歉之餘,最吸引我的地方了。
與學長姐閒談之「冰山一角」
喜歡和辦公室裡的大家聊天,認識的故事多了,覺得人們真容易忘了冰山在水面下的龐然啊,前程似錦的背後,也歷經了無數惱人的人事物,面對著全新的機會和挑戰時,緊張也可能是比興奮多的。
喜歡學長姊們在分享自己的經歷之餘,也不設限地鼓勵我們嘗試各種各樣的角色、半開玩笑地提供各式賺錢方法,偶爾,某些玩笑在笑笑之餘又讓人覺得,那未嘗不是一條不錯的路呢。
感謝學姊的生日許願時還祝福大家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希望他們在新的土地上也能這樣有說有笑地成長下去。
SDM會議後討論
1.「可以快速進入到主題」
愛妄自菲薄的孩子記得呀,你是有潛力的。這項能力讓我想到生命與人的通識課,哲學咖啡館的環節,每週都會對不同的重要哲學議題進行討論。我想包含這堂課在內的諸多討論課,似乎是在當初想要增廣見聞、練習表達、認識朋友之餘,達到了沒有注意到的效果了。
愛妄自菲薄的孩子記得呀,你是有潛力的。這項能力讓我想到生命與人的通識課,哲學咖啡館的環節,每週都會對不同的重要哲學議題進行討論。我想包含這堂課在內的諸多討論課,似乎是在當初想要增廣見聞、練習表達、認識朋友之餘,達到了沒有注意到的效果了。
2.學術的不確定性
因為分類上的問題,和老師討論了下SDM應用在臨床上的理想樣子(因為這週錄到某位老師的訪談內容,已經讓我覺得很佩服很棒了)。
聽到SDM發展至今,連國外做出來的分數都不會太超過50分,不禁懷疑到底是臨床的問題還是量表的問題,懷疑這個假說會不會太過不切實際,才會讓即使提出了,還是一直沒有人能達到理想的樣子(得到更高的分數);懷疑發展者真的把臨床的限制納入考量了嗎,這些限制真的是可以被改變/或在保有限制的情況下達到SDM的功效的嗎;懷疑起了收案對象的選擇,畢竟中風病人的認知功能常常是有缺損的,如果他做一般決策的能力都缺損了,嘗試和他共享決策真的是合理之舉嗎?(當然我們可以和家屬談,但家屬常常只出現第一次或根本沒出現呀!)
最近在做小兒兼職,加上想到以前實習時排滿滿的初評,不禁覺得收和兒童家屬間的溝通會不會是更自然的方向。(老師提到了小兒疾病的多樣性,的確是每個年齡層、每個自閉症的需求和問題都很不同,可能很難標準化吧,不過中風的受傷程度、門診和住院的差異,也是千千萬萬排列組合對吧)
總之,對於如果研究者心中已有個理想的模式在那裡,為什麼至今要成功訓練出能達到那個模式的臨床人員還是這麼困難,老師提到了學術的不確定性。
聽到這個term的時候頓了一下,因為臨床的不確定性才是老師一直以來強調的。
了解了一下後,發現是很不一樣的概念:當研究人員認為該議題重要或該作法理想時,這些想法不一定會被認同,且研究人員也還不能證明,這些想法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說不定你用SDM的相關模式訓練了半天,臨床人員根本就不想改變原有的做法。而且你也不能用「一定比較好」這種事來說服別人改變,因為一切都還不一定呢。
(想到了有人「把吃了有效的中藥材拿出來分析」,程序相反的、被多所詬病的研究方法。)
但我又忍不住要想,如果真的是良藥,應該有很多明智的人,知道就算苦也該吃?就是說,如果能幫助和患者建立關係、提高參與度等等,應該有很多人會嘗試做改變的?還是時間等的限制真的太磨人了,根本心有餘而力不足呢?
打多了,先下班,慢慢再補整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