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度覺得有些迷惘,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溝通的本質,那口語傳播學系或心理諮商系是不是比我們專業?在分類上,可以用解析別人的評估工具、重新排列組合的方式來做嗎?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很新,但好像缺少了理論基礎,覺得不踏實。如果是針對醫病溝通,現在不就有OSCE了嗎?
老師的看法:知識的差距可以透過閱讀來彌補,蒐集近期的研究、詳讀後,很快就能建立起對「溝通技巧的評估工具」領域的概念和現況了。老師的專長是評估工具的開發,在發展其他評估工具時也是用這個方法。且知識是不分領域的,論文發表時大家也不太會去看發表人的背景,重視的是知識的內容。如果讀了很多回顧文獻,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理論,那可能就是尚不存在一個指標性的理論或工具。發展理論不是我們這個層級的任務(通常理論的發展是由大師提出後經過一連串的修正),但老師對發展評估工具是有信心的,有信心可以將現階段使用的評估工具發展得更深、更有架構。OSCE的評估範疇很廣,且牽涉到臨床治療手法等等,老師想發展的是聚焦在溝通技巧評估的工具。
2.
要弄清楚自己到底卡在哪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你哪裡不懂?」每次討論的時候老師都會問這個問題,然後解答之外,也會幫助我釐清不懂的原因(然後一再提醒我不懂很正常,不用緊張或沮喪)。這週開始,慢慢也會在卡住的時候問自己這個問題了,對於聚焦問題是好的方法。
精神實習時,曾被劉老師分析過我的性格在工作/感情等領域容易產生哪些影響,「容易檢討自己、認為有所不足而想改進的想法,雖然能在工作上幫助你取得成就,但要記得,你其實已經很好了。」這週被老師問了「你是不是很緊張?」本來覺得還好,但仔細想想,可能心底還是緊張的吧,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
突地想到大一時的研討會上,老師稱讚恭宏學長的情景:「很不錯的年輕人吧!實驗都失敗了還能笑得這麼燦爛,現在這樣的年輕人不多了。」現在看著學長姊們認真之餘,也說說笑笑的處事態度,覺得果真是要抱持著更自在愉快的心情,才能把事情做得好做得久呀。
覺得自己的景況有點像蟄伏的繭。
慢慢來,不著急,腳踏實地的成長吧。
3.
SDM跟著討論心得:
(1)
檢核表的資訊量太繁雜了。字數多,重複字詞多,容易被分散注意力,需要花費非常多心力來抓住重點。若是能從大標題去找,最好知道每種選項的例子,是更好的方向。(也許表單可以分兩部分,檢核表和手冊;檢核表盡量讓人一目瞭然,手冊再進行詳細的解說)
(2)
大學生做作業有分工的習慣,兩組的分工方式都不適於此報告的理解。分工時只看自己的那幾頁,很容易像在海底淘沙,且看不見整個治療/訪談過程的全貌。
(3)
兩位學姊的帶法不同,覺得從檢核表出發的帶法比較容易讓同學抓到概念,更能順利地完成作業,且適當的用問題引導同學們釐清概念,最後同學也會自己找到問題來提問;解釋此檢核表本來就具有主觀的成分,讓同學各自表述選答的理由,更能達到討論課的目的(一直對同學的答案進行糾正的話會有一種,為什麼只有你的解釋才通的感覺)。
(4)
同學們討論完看起來都很累且會懷疑這份作業的意義(可以理解,我在旁邊都聽得很累),我覺得此懷疑合理,但也可惜了。在我的理解裡這份檢核表的用途是幫助臨床人員檢視自己還有沒有可以進一步跟家屬解釋的地方,以達成醫病溝通、合作的理想。但是從逐字稿即可知道,訪談的時候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病人的能力,家屬在不在場、時間的限制等等,身體檢查、病歷訪談、職能簡歷、執行治療都需要時間,且這些項目經常是混雜在一起的,尤有甚者,同一時段還不一定只有一個病人。寫檢核表時,其中一項困難點就是要在許多「與共同決策無關」的訊息海洋裡掏出相關性高的珍珠。我覺得做完作業後,用討論的方式來想想在這些限制下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得更好,也作為進入實習前的提醒,或許對同學們來說會感到這份作業更有價值(但大三對臨床的想像有限也是困難點之一就是了)。
4.
FIFE跟訪心得:
(1)
場地的選擇很重要,小兒組在安靜的地方訪談,效果和所有人參與的程度就差很多。最好事先進行場地的調查。
(2)
兩組做法不同,但我覺得訪談結束後再帶著全組討論一次,一起填寫回饋表會比較好,除了可以在討論期間給予主訪者回饋,幫助主訪者了解自己溝通時的優缺點,也可以在把回饋單交給治療師前確認同學們填寫的情況。
(3)
用了兩種評分表,評估的時候會感到言行指標的重要性,才知道要觀察什麼。1~5分的Analytic global OSCE rating (AG-OSCE-R)和只分Competent/Borderline/Unacceptable的LUCAS評起來是不同的感覺。無論如何,覺得事後給予回饋都是重要的,對溝通的面相比較了解後的確比較容易提出具體的建議。
(4)
有一組有藉著最後回饋的時間,依據評分表給了學妹一些意見,覺得對學妹和我而言都是不錯的學習機會。傾向在給回饋的時候先講優點或可先幫助被評者建立信心,再進一步對不足處進行檢討。另一組我也把建議寫下來了,但還沒有機會給哪。
(5)
覺得學妹訪談時的某些問題是源自於經驗不足,比如如何把一個月內的目標聚焦,去小兒實習寫過Progress Note應該就比較會問問題。
太緊張、照稿念、一直看評估表也是幾個容易出現的問題。
通常大家的傾聽和同理技巧都不錯(還是有差異),也有學妹在澄清問題上表現不錯。
(6)
有的題目一問就能看出病人對病情的接受程度,和治療師在該情況下選擇的活動(到底該不該練病人希望能動但基本上很難再更好的部分)。
(7)
覺得訪談時可以趁機介紹一下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