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未來探索


覺得上學期感到辛苦的原因之一,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站在好像很重要的年紀,對未知的嚮往與害怕、對現狀的偏安與徬徨,通通揉合在一起,讓人恍落陷在亂流裡,左一撞、右一撞,必須掙扎著呼吸,稍不注意,就好像要窒息。

最煩惱的時候,做什麼都感到焦慮,休息的時候覺得自己怎麼不趕快做事,做事了又懊惱怎麼這麼晚才開始,腦袋和身體都被未來和過去綁架,必須特地提醒自己,才能回到當下。

另一個困擾大概就是不知道怎麼和老師開口說我的想法,感覺在得到更多資訊之前,我也說不清楚,連跟家人說都會吞吞吐吐,這種感覺意氣用事的嚮往。感覺一個剛剛萌生的想法若在我還沒有能力為他辯護時,就遭到非議,那我可能不會是一般的沮喪,畢竟光是自我懷疑就夠累人了。

索性就用這樣慢慢累積起來的資訊,慢慢地和許多不同的人們分享、問問題,累積了一點點的信心和頭緒後,還是在導生宴和寒假時向老師們詢問了。

老師們的回應出乎意料的感人,沒有皺眉(也可能是我在說的時候不敢直視他們的臉XP)只是很專心地聽、很用心地給我建議。

黃老師分享了她自身的經驗,告訴我還年輕,有夢就去追追看吧,沒什麼不好的,照顧好身體就是了。(然後好像也聊了聊老師的兒子們、聊老師相親的故事XD,和老師告誡完以後,導生宴就吃得更開心了,呼)

謝老師也分享了自身的經驗,告訴我統計可以不急著修,教我在換領域時應該如何調查、問什麼樣的問題,確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好的環境。

很是感激,感覺自己作為學生和晚輩,被用心地關照著。

考慮換領域的理由之一,是對目前題目的諸多思考,雖然考慮、反思到最後,我覺得也有可能這些都只是藉口,我就只是想圓個喜歡藝文的夢而已,但還是將思考的過程寫下來做個紀錄吧:

【對溝通議題的疑慮】

1.      現在的課程中,「精神科學」的會談技巧與「心理OT」的會談練習、實習時的期中期末技能考試,都至少確保同學有基礎的溝通能力了?
*選修課「人際關係導論--理論與實踐」是for general的溝通。

à但缺少完整的評估與回饋機制。

2.      紙上談兵?每個病人都不同,沒有標準答案?遑論AI

à對溝通/同理技巧有通盤的認識,更好在適當的時機施展。

àAI…Hmm再說吧,路途還長,而且保持善意應該可以do no harm

雖然說目前聽到應該沒有人(包含我自己)會想被監視錄影機看著,隨時打分數感覺看到評價會很不開心,尤其如果覺得特例多,參考價值低的話?

而且人總是有狀況好和不好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我自己就知道做得不夠好了,但當時的情況也很難有更好的解方?

不過總而言之,想到我去臨床錄音時看到的某些尷尬場面(雖然真的是少數),又覺得如果有人可以去和老師說旁觀者可能的感受,蠻好的。

雖然老師想不想改、覺得該不該改,又是另一回事了。

3.      目前針對實習生,但實習生要學的東西很多,溝通可能是最後一個他們會關注的議題?畢竟原本的可能就夠用了?

à遇到特殊情境,反而應該會更想瞭解(ex.非常沮喪的病人)à我們有能力給好的意見嗎?

à更完善的配套,讓這項作業更有價值與幫助

【找方向的過程】

1.      社會新鮮人的必修課:有效的口語表達與溝通<--(大致內容)

上完課,我還特地問了講師,他是如何成為專門教溝通與表達的講師的。

他說主要是他從小就參加辯論社,後來會指導社團,再後來在某些辯論的場合當裁判,這些場合中,有些觀眾是企業的老闆,聽了他的講解覺得不錯,所以邀請他去當講師。

另外,他大學時的專業是戲劇系,現在的職業也是舞台劇演員,揣摩角色等訓練也讓他更具同理心。

總之,講師傳授溝通技巧的方式,和我們目前的做法很不同,讓我更深刻地感到紙上談兵對溝通演練的幫忙可能很小。

àBUT應用的領域也不同就是了,這堂課沒有著重在醫病溝通。

2.      [前人的回饋]
博班有點像「最後一次換領域的好機會」,OT博班的「核心專業」較不明確,比如要跨領域合作時,說到資工和心理,人家就大概知道你會什麼,但OT的博班所學就比較尷尬一些。(心理計量和統計+研究主題?)

感覺OT對跨領域回來的老師比較能接受,從頭到尾都讀OT的話,除了復健相關,應該就難找其他領域了。(確定沒有要換領域就沒差了)

如果是對溝通技巧、同理心有興趣,說不定念心理所/諮商所更好?

話說,那天跟心理所的朋友聊,感覺臨床心理有好多會談的技巧/流派,是不是應該來讀讀他們的書!?

àBUT老師常說到時候是只看paper內容不看領域的?

3.      [孩子的書屋]
一度思考是不是上山教書算了:P,但查了資料、看了報導,覺得暫時不是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雖然一個個去影響孩子也蠻不錯的,但想在處在能做更多事、從更根本的地方改變、自己也能成長的位置。

最吸引我的是他們邀請了唐光華先生,超級好奇唐鳳是怎麼被教育出來的。後來聽他們的互動,果然很有意思XD
交了很多新朋友,認識了實驗教育,也蠻開心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正常運轉,可以提出不少論點,沒有全然覺得實驗教育就比體制內的教育好。
然後最大的心得之一,是校長聆聽的技巧非常需要加強。博學多聞很好,但當只注重說,沒有聽別人說話,那溝通根本難以進行啊!

5.      [想想沙龍]
台大學姊創設的兒童哲學工作坊,我去擔任了兩次的志工。
很喜歡用跟著孩子們一起思考的形式,工作坊本身很接近我有興趣做的事。

6.      [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大生命教育發展中心)
有聽得懂的、有聽不懂的,有些內容太過空幻,會想知道更具體的作為。

最有趣的有二:
其一是碰到了大一修《生命與人》認識的張則周老師,得知老師這學期是最後一次開課了,還聽說老師接下來想把某些構想變成繪本。
其二是聽到「與樹相關的繪本」之探討,或許我還蠻適合寫這種分析的?

7.      [簡報課]
這個也值得再寫很多篇分享哈哈。
話說,我覺得這個課交作業的系統,謝老師應該會蠻有興趣:Kaigon
葉老師一開始就說,「哥交的不是簡報,是同理心。」
如何站在聽眾的角度思考、整理自己的思緒,搭配簡報,好好地傳達,著實不易。
是一門透過每次的作業不斷挑戰/梳理自己,被不同的講者激勵,很累也很好玩的課。
讓我從更多不同的角度思考溝通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