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2018.08.27-08.31 研究助理-心得與困難 W21

 英文課 
決定回歸TED,並且從must watch開始看。
這週看的是這部影片: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很佩服Lynn抓重點以及把講者設計的伏筆串在一起的能力,幾次討論下來,總覺得我常常是可以抓到一兩個最主要的重點,但沒能有條理地將整段影片的內容作簡潔的報告,常常因為中間某部分或許沒有聽得太懂,而不明白前後段的因果關係。

Lynn說這次的影片算是比較難,作者用了一些心理領域的詞彙,且很多彩蛋是前後呼應,或關乎於文化民情的。光是題目的vulnerability一字,就不能簡單地認作「脆弱」來想,甚至英文中也不好找到同義字。

Lynn說應該先看英文字典的解釋,劍橋字典的解釋如下:
Vulnerability: the quality of being vulnerable (= able to be easily hurt, influenced, or attacked), or something that is vulnerable
一看,這一點也不像脆弱的意思啊!”able to”兩字反而讓我覺得很堅強!

Lynn說這是一種知道結果可能好、可能壞,知道自己可能因此受傷,但還是必須要做的狀態。原來vulnerable這個字比我原先認識的要深奧許多。

講者也是個研究人員,面對的也是同樣虛無縹緲的社工領域,她說她一開始想到可以把這些抽象的、複雜的事物抽絲剝繭、解碼並展現給大家看時,覺得興奮極了!她選了一個重要的議題---connection,接著很快地發現要做到原本預期的事有多困難。

在因為想不出如何處理資料中vulnerability的矛盾而感到崩潰時,她甚至找了心理諮商師,花了總共六年的時間面對資料、vulnerability、與自己,最後終於 ”I lost the fight, but probably won my life back.”

看到同樣是在試著將虛無縹緲議題想明白、說清楚的講者,感到很親切;對這種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只解開謎題,也體悟了人生的經驗,更是感到欽佩;可以知道學術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也可能會花比預期要多得多的力氣,但願我也能像作者一樣,享受過程,不僅做出學問,也更懂人生。

 讀部落格 
最近因為一些原因,讀了許多篇老師的部落格:
1.         有些人的任務是閱讀老師的部落格,偶爾大家會相互討論
2.         自己正在撰寫甄試用的自傳,老師部落格中的許多想法都值得參考(如何培養能力、抱持健康的心態等)
3.         溝通技巧的分類不易,卡住的時候就會想看部落格休息一下

茲紀錄幾篇正好切中我心的文章:

如何在自謙的同時保有自信,一直是我感到困難的議題,本週討論時也被老師點出了我說話時不夠自信,「比起說『我不知道怎麼問比較好』應該說『我試著問問看,請老師幫我看有沒有問出重點/表達明確』。」嗯,感覺這樣真的是更好的問法!

子群說這或許是東方人的習性,的確,自謙與自信,實在不好拿捏,但既然我現在習慣自謙了,真的要來好好培養、練習自信的表達方式啊!(這點也有被列在好的溝通技巧中XP


感到彭教授的文筆有點激動了,但有些觀點的確鏗鏘有力,值得做為警醒:
l   真正的大師,負有引導師生研究發展方向的重任,要知道學問和真實世界間的緊密關連
l   勿成為論文生產力強,但基本學養與學術倫理薄弱的研究人員

我想從謝老師強調培養基礎能力、對學長姐在學術界找工作的信心來看,我們應該不用擔心會成為生產灌水論文的學者!?(只要擔心撐不撐得過磨練就好了:P)此外我們的領域可能相較理工,更容易與世界連結,只是可能就需要將填補學術與臨床/理論與現實間鴻溝的議題放在心中了。

 方法 
最近要整理溝通技巧的分類時覺得很困難,是種一片混沌在那兒,不知怎麼做更好的感覺。紀錄一下老師提供的感覺很好用的方法:每做到一個段落,就可以整理一下進展與問題,為了寫出問題,就會逼著自己去想清楚。也可以是每天空下半小時來做這件事,只做少少的紀錄也沒關係,之後再慢慢整理,就能累積出可觀的成果。

 上週問題的討論 
關於為什麼臨床缺乏大量好的評估工具,但做出來的工具不是趕快補上?何時才是補上的時機?老師的回答是,因為改變習慣的閾值很大,臨床工作者會希望一次拿一套來,要改一起改,且這樣的改變也才「有差」,畢竟改不改沒什麼差的話,就無須花力氣去做改變了。

老師覺得至少要補到六成,才能超過閾值。

我對於這個答案雖不是完全沒有困惑,但可以理解老師說的人們要真的覺得有差,才會想花力氣改的考量。困惑處大約是因為以我的眼界尚不能預見這個閾值達到的情形,和把「整套」拿去給人們後人們好好應用的樣子吧,尤其在看過直言不愛用評估工具的兼職組長後 :P

發展好的評估工具、累積足夠多好的工具、推廣工具/理論、改變習慣,每一個環節都很不容易而費時,莫怪老師要說這樣的改變途徑是「緩慢的變法(教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