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2018.08.27 -08.31 研究助理-任務進度 W21

時間
交辦事項
完成事項/目前進度
2018.08.27
2018.08.31
溝通技巧:文獻回顧、工具/向度/項目整理、分類
將各工具的細項整理分類
本週進度:
(1)      CCAT-
(2)      AG-OSCE-R-
(3)      LCSAS-
(4)      LUCAS-
(5)      CG-
(6)      SEGUE-
(7)      FHM-
(8)      MAAS-整理中
病識感:文獻回顧、工具整理
暫無新進度
共享決策:檢核表與評分表
待下週討論
台大IRB
-按審查委員意見修改完成、送交修改後紙本
-IRB/REC審查中
副木與OSCE
-會議記錄

下週預計進度
1.         溝通技巧之統整與分類
2.         整理並評論病識感評估工具
3.         慢慢試評評分表

*玉雲姊 8/30-9/11不在
*老師9/11進辦公室

2018.08.27-08.31 研究助理-心得與困難 W21

 英文課 
決定回歸TED,並且從must watch開始看。
這週看的是這部影片: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很佩服Lynn抓重點以及把講者設計的伏筆串在一起的能力,幾次討論下來,總覺得我常常是可以抓到一兩個最主要的重點,但沒能有條理地將整段影片的內容作簡潔的報告,常常因為中間某部分或許沒有聽得太懂,而不明白前後段的因果關係。

Lynn說這次的影片算是比較難,作者用了一些心理領域的詞彙,且很多彩蛋是前後呼應,或關乎於文化民情的。光是題目的vulnerability一字,就不能簡單地認作「脆弱」來想,甚至英文中也不好找到同義字。

Lynn說應該先看英文字典的解釋,劍橋字典的解釋如下:
Vulnerability: the quality of being vulnerable (= able to be easily hurt, influenced, or attacked), or something that is vulnerable
一看,這一點也不像脆弱的意思啊!”able to”兩字反而讓我覺得很堅強!

Lynn說這是一種知道結果可能好、可能壞,知道自己可能因此受傷,但還是必須要做的狀態。原來vulnerable這個字比我原先認識的要深奧許多。

講者也是個研究人員,面對的也是同樣虛無縹緲的社工領域,她說她一開始想到可以把這些抽象的、複雜的事物抽絲剝繭、解碼並展現給大家看時,覺得興奮極了!她選了一個重要的議題---connection,接著很快地發現要做到原本預期的事有多困難。

在因為想不出如何處理資料中vulnerability的矛盾而感到崩潰時,她甚至找了心理諮商師,花了總共六年的時間面對資料、vulnerability、與自己,最後終於 ”I lost the fight, but probably won my life back.”

看到同樣是在試著將虛無縹緲議題想明白、說清楚的講者,感到很親切;對這種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只解開謎題,也體悟了人生的經驗,更是感到欽佩;可以知道學術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也可能會花比預期要多得多的力氣,但願我也能像作者一樣,享受過程,不僅做出學問,也更懂人生。

 讀部落格 
最近因為一些原因,讀了許多篇老師的部落格:
1.         有些人的任務是閱讀老師的部落格,偶爾大家會相互討論
2.         自己正在撰寫甄試用的自傳,老師部落格中的許多想法都值得參考(如何培養能力、抱持健康的心態等)
3.         溝通技巧的分類不易,卡住的時候就會想看部落格休息一下

茲紀錄幾篇正好切中我心的文章:

如何在自謙的同時保有自信,一直是我感到困難的議題,本週討論時也被老師點出了我說話時不夠自信,「比起說『我不知道怎麼問比較好』應該說『我試著問問看,請老師幫我看有沒有問出重點/表達明確』。」嗯,感覺這樣真的是更好的問法!

子群說這或許是東方人的習性,的確,自謙與自信,實在不好拿捏,但既然我現在習慣自謙了,真的要來好好培養、練習自信的表達方式啊!(這點也有被列在好的溝通技巧中XP


感到彭教授的文筆有點激動了,但有些觀點的確鏗鏘有力,值得做為警醒:
l   真正的大師,負有引導師生研究發展方向的重任,要知道學問和真實世界間的緊密關連
l   勿成為論文生產力強,但基本學養與學術倫理薄弱的研究人員

我想從謝老師強調培養基礎能力、對學長姐在學術界找工作的信心來看,我們應該不用擔心會成為生產灌水論文的學者!?(只要擔心撐不撐得過磨練就好了:P)此外我們的領域可能相較理工,更容易與世界連結,只是可能就需要將填補學術與臨床/理論與現實間鴻溝的議題放在心中了。

 方法 
最近要整理溝通技巧的分類時覺得很困難,是種一片混沌在那兒,不知怎麼做更好的感覺。紀錄一下老師提供的感覺很好用的方法:每做到一個段落,就可以整理一下進展與問題,為了寫出問題,就會逼著自己去想清楚。也可以是每天空下半小時來做這件事,只做少少的紀錄也沒關係,之後再慢慢整理,就能累積出可觀的成果。

 上週問題的討論 
關於為什麼臨床缺乏大量好的評估工具,但做出來的工具不是趕快補上?何時才是補上的時機?老師的回答是,因為改變習慣的閾值很大,臨床工作者會希望一次拿一套來,要改一起改,且這樣的改變也才「有差」,畢竟改不改沒什麼差的話,就無須花力氣去做改變了。

老師覺得至少要補到六成,才能超過閾值。

我對於這個答案雖不是完全沒有困惑,但可以理解老師說的人們要真的覺得有差,才會想花力氣改的考量。困惑處大約是因為以我的眼界尚不能預見這個閾值達到的情形,和把「整套」拿去給人們後人們好好應用的樣子吧,尤其在看過直言不愛用評估工具的兼職組長後 :P

發展好的評估工具、累積足夠多好的工具、推廣工具/理論、改變習慣,每一個環節都很不容易而費時,莫怪老師要說這樣的改變途徑是「緩慢的變法(教育)」了。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2018.08.20 -08.24 研究助理-任務進度 W20

時間
交辦事項
完成事項/目前進度
2018.08.20
2018.08.24
溝通技巧:文獻回顧、工具/向度/項目整理、分類
閱讀與討論2篇文獻
逐步將各工具的細項整理進原分類中
進度:
EPSCALE-
CCAT-部分
病識感:文獻回顧、工具整理
本週暫無新進度
共享決策:檢核表與評分表
修改/填寫P11檢核表、評分表
台大IRB
-週五接獲審查結果,待修改
副木與OSCE
-會議記錄

下週預計進度
1.         補上SDM會議紀錄
2.         台大IRB修改
3.         慢慢試評評分表
*繼續閱讀溝通技巧文獻、統整、分類
*整理並評論病識感評估工具

2018.08.20 -08.24 研究助理-文獻閱讀 W20


精讀:
1.         The Four Habits Coding Scheme: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linicians’ communication behavior (2006)
(1)      FHMModel發展的評估工具
(2)      4大類共23個評估細項
略讀:
2.         The effect on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to level of training of combining analytic and holistic rating scales for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an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 OSCE (2017)
(1)      結合分析型和整合型的rating scales會比個別的(分析型或整合型)有更好的reliabilitysensitivity to level of training(受訓強度)
(2)      建議評估工具的發展者結合這兩種不同類型的rating scales

2018.08.20-08.24 研究助理-心得與困難 W20


 英文課 
開始準備甄試的關係,本週在接獲怡靜學姊的面試建議後,決定利用英文課的時間,和Lynn一起練習一下速讀paper並用中文統整。

選到了一篇一直在待讀清單裡的The effect on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to level of training of combining analytic and holistic rating scales for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an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 OSCE,這篇Paper 的研究方法和我之前看過的不太一樣,看到長長標題時腦中充滿問號,對OSCE不太有概念的Lynn也覺得這篇比較不好懂,所幸最後總結時,Lynn覺得我是有抓到重點的。

想練習是因為平常看Paper總覺得自己看得很慢,不時還會看到恍神,學姊說可能要控制在25分鐘內看完,讓我有點緊張。所幸今天嘗試後,發現若只大致看AbstractIntroductionDiscussionConclusion等部分來抓重點做結論的話還是可以的。只是覺得這篇Paper的內容對我而言沒那麼有趣,讀完了重點,好像就沒那麼多動力繼續鑽研內容了……

 懷疑 
每次讀到覺得寫得好(好讀易懂,可以從中得到新觀點)、應用性高、也被多次引用的論文,又開始感到懷疑。

也許是我還不夠有批判力,但與此同時,也覺得大家批判來批判去,何處是終點呢?最終目的是應用的話,若已經有人做的不錯,那我們為什麼要把力氣花在做出另一個別人也只覺得不錯的東西上呢?

批判能力甚為重要,也是我在大學修課的過程裡面一直希望能有所增長的;若把批判能力分為「看見不足」和「欣賞長處」兩部分,總覺得為了要發展評估工具,我們現在比較常做的是前者。

關於後者,找到、欣賞別人的優點是我一直以來還算擅長,也慶幸自己擁有的一個技能。這項技能在臨床上用來發現孩子和家長的優點、又或是平時和朋友之間的相處,都蠻實用的,但用在目前的任務裡就變成容易被說服了。

也因此感到有點心累,有種謝老師和論文的作者輪番要說服我,但我現在才疏學淺,只好先接受老師意見的感覺。

讓我好想了解更多人的意見。

上研究所的初衷之一,是像張彧老師或芬蘭的音樂教育老師那樣,可以推動一些自己覺得重要的議題。我相當認同謝老師說的:「研究人員比臨床工作者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解決困難但重要的問題」,也覺得以自己的個性若要推動或改變什麼,從學術的方面下手或許比較可行(在臨床的話我應該很容易就陷在每天的上班下班中,要花額外的力氣做改變的閾值實在太高了,也不一定有好方法),不過現在謝老師的研究領域離推廣似乎稍微比較遠,讓我好想見識其他人的作法呀。

老師的解釋是因為現在臨床的工具太缺乏了,我們做出來的工具概念又較新,所以才被使用,因此解決的方法是補上更多更好的評估工具。
但若真是如此,每補上一個,不該趕緊被拿去用嗎?不然要等到什麼時機,這些工具才被好好的使用呢?
如果概念太新了和臨床差距過大,那解法除了補上評估工具,補上概念似乎也是相當重要的點?

啊啊,該再找學長姐談談了,或許談完就會有新的想法了。

 競爭力 
週五和老師與學姐開會,老師提到了要學長姐們去參加AOTA,說除了是一種「秀出實力」的方式,更是應徵教職的好機會。

老師再次分析了世界上,尤其是美國,目前學術界的現況,說明學長姐們在熬過艱難的博班訓練後擁有的機會。

其中USCNYU等學校的名字也被提起了,這些很多同學和學長姐們奮力拚搏申請的學校,以一種我從來沒有肖想過的方式,出現在了老師認為可能的生涯發展中。

老師說他不甚喜歡USC的校風,所以也才希望學姊們進駐,緩慢的造成影響,聽得我實在覺得很酷,有種武林高僧訓練完弟子,要弟子下山去佈道行義的感覺。(也有點像神奇寶貝訓練家要派愛將去佔領道館)

很期待未來看到學長姐們的發展,自己也要多努力了。

 心虛 
討論中,老師臨時想到了最近收到的資料分析結果,並分享予我們。

又是個OT和病人對進步的感受與實際評估出來的結果不具相關性的例子。聽多了這樣的例子,最近又認識新朋友,在和對方介紹OT的時候都稍微感到無力,把大二背的杜鵑花節宣傳文拿出來講已經覺得不甚合適了,而若單談OT的哲學,被問到做法的話又覺得心虛。不知道學姊說的「學理不足」的部分慢慢補充起來以後,未來是不是又能夠更有信心的介紹這門專業了呢?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2018.08.13 -08.17 研究助理-任務進度 W19

時間
交辦事項
完成事項/目前進度
2018.08.13
2018.08.17
溝通技巧:文獻回顧、工具/向度/項目整理、分類
進一步整理部分FHCS
病識感:文獻回顧、工具整理
以士捷學長教的策略再次搜尋文獻,待讀
共享決策:檢核表與評分表
修改P14檢核表、評分表
SDM收案
暫停
義大IRB
-完成義大IRB*1
-共交出3
台大IRB
-送出紙本,待審查
工讀生
-持續討論錄音紀錄表疑問
-待請兩人補上逐字稿內容
副木與OSCE
-會議記錄
其他
-JCR練習

下週預計進度
1.         補上SDM會議紀錄
2.         慢慢試評評分表

*繼續閱讀溝通技巧文獻、統整、分類
*整理並評論病識感評估工具

2021.09.13-09.18

  9/13( 一 ) 自己的研究 請教士捷學長 *3 (文獻搜尋、回顧、寫作方向) 其他 確認柔潔與劭彤將檔案交與宜瑄、宜瑄完成清點與校對 協助派發劭彤資料